孩子的成为少年之路
李仑:王老师说到青春期的孩子的身心发展,包括竞争权力的不同步,其实是非常常见的。通俗一点讲就是现在的孩子发身份证的时间越来越早了,但身份感的建立其实越来越晚了。
对青少年来说,身体是我的,力量是我的,跟别人竞争的资格和权力是我的,性的发展的速度和焦虑是我的。
然后跟父母去厘清一个边界,分离的责任是我的,跟家族重新建立一个秩序的责任是我的,就是青春期的孩子,青少年,他其实有非常多的任务要去完成。
在咱们的文化背景下,有一个很重要的文化的暗示,就是成为自己是不太对的或者不太好的。
中国文化比较讲究集体主义,我带了非常多的团体,我也发现在团体里边,很多人都很难成为自己,很难去尊重自己的感受,尊重自己的想法。
我在想父母在亲子关系里面呈现了一个什么样的状态,会让孩子没有办法、没有勇气或者不忍心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。
父母在这里边究竟散发了什么样的味道,阻碍了孩子的成为少年之路。
王琳丽:我跟很多青少年家庭在一起工作,有很多父母对孩子做了很多学习的规划。背后其实隐藏的是父母的恐惧。
父母对社会、对自己的未来有非常多的恐惧。在恐惧之下,父母就会做很多,会认为做得多,孩子能够获得很多,去应对未来的力量就会更多一些。
然而在家庭治疗当中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地方,就是你家庭有的,你的孩子就会有,你家庭没有的,你的孩子也不会有。
所以孩子会有什么呢?会保持跟父母一样的对外部的恐惧,包括对学习的恐惧,对竞争、考试的恐惧。
除了恐惧以外,有一部分的父母是因为他们在自己现在的生活当中,找不到在社会上或者在当前年龄里的意义感。因此“我能够培育出一个优秀的孩子”就变成了父母去发展自己意义感的目标。
所以就给孩子布置很多课程,希望孩子变得更有力。
李仑:王老师的分享特别重要,因为刚才其实从身体的分离谈到孩子与家庭分离,以及融合对学习的影响。
在我看来,如果一个青少年的求知欲被唤醒了,如果他的和父母的边界越来越清晰又很有弹性,然后这个青少年他也能够找到自己学习的意义感,学校里的那些知识其实是根本满足不了的。
青少年他那个求知欲一旦被打开,一旦被良好的扶持,其实他需要非常多的知识的。
学校里边的这种应试性的教育,只是其中的一道菜,还有很多菜他要学习,比方说文化的、历史的、课外的,然后文学的,艺术的等等。
很多父母渴望孩子学习,这个渴望其实有局限性。很多时候其实父母脑袋里面那个好成绩的孩子或者学习用心的孩子,在我看来,从一个人一生的人格发展来讲还是太窄了。
所以我在想我们谈到融合分离,是说孩子长大了,他在父母那里得到的生理的、客观的营养,心理的情感的营养也足够了,到一定的程度之后,他要单独去翱翔了,他要自己去找自己领地,要去征战了。
那这个时候就涉及到一个很重要的问题,就是一个孩子,他决定他一生的人格发展的学习到底有哪些维度?
王琳丽:我跟青少年在一起工作,包括我个人的生活体验,我会觉得知识是一部分,知识能让我们思考。
但人这一辈子最重要的学习是要跟活的东西在一起,有生命力的东西在一起,比如说跟同伴之间的学习,人际之间的学习,包括我们对美的东西的欣赏或者是丑的东西的不欣赏,就是你有权利去决定你自己喜欢什么或者是不喜欢什么。
上一篇:你允许孩子厌学吗(一)
下一篇:你允许孩子厌学吗(三)